跳到主要内容

05 四集 5

第五 赤马品

第41经 定经1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修定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有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能得现法乐住。诸比丘!有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能获得知见。诸比丘!有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能得正念正知。诸比丘!有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能得漏尽。

诸比丘!云何有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能得现法乐住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比丘,离欲恶不善法,……乃至……具足第四静虑而住。

诸比丘!以此是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名能得现法乐住。

诸比丘!云何有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能获得知见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比丘,作意光明想,住昼想,于夜如昼,于昼如夜,如是以显了无缠之思,令具光辉修心。以此是修定……名能获得知见。

诸比丘!云何有修定……能得正念正知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比丘,明受之生、明住、明灭,想之生……乃至……明寻之生、明住、明灭。

诸比丘!以此是修定……名能得正念正知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有修定……能得漏尽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比丘,住观五取蕴之生灭,如是色,如是色之集,如是色之灭;如是受,如是受之集,如是受之灭;如是想,如是想之集,如是想之灭;如是行,如是行之集,如是行之灭;如是识,如是识之集,如是识之灭。诸比丘!有修定,修之,若多所作,名能得漏尽。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修定。

又,于此,我2在波罗延中富怜尼迦所问之中,宣说此事:

    思择世间胜与劣3    世之何处亦无动

    寂静4无烟无损害5    无欲越了生与老。”

注1 参阅集异门、七(大正藏、二六.三九五c)。

2 我云云 底本之panam etam,在暹本作pana metam,正确。

3 此颂亦出于三集之三十二(汉译南传大藏、一九.第四天使品第一节之颂偈),Sn.verse1048,但在1048,但集异门引V.II06,II07。

4 寂静 底本之sato,在暹本及波罗延之文,俱作santo,注释文同。

5 身心等之恶行,若基于烧已,此等乃喻于烟。

第42经 问经1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记问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有应一向记问。诸比丘!有应反诘记问。诸比丘!有应舍置记问。比丘众!有应分别记问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记问。”

    一是说一向    他是分别言

    三者应反诘    又第四舍置

    任何于此四    若能知相当

    斯比丘人等    善巧言四问

    不受驳论伏    甚深而无遁

    如是损益何    彼是贤明辨

    避无益贤人    取利益觉义

    名坚定智人

注1 参阅集异门、八(大正藏、二六.四0一b)

第43经 忿经第一

“诸比丘!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。四者为何?

即:重于忿,不重正法;重于覆,不重正法;重于利养,不重正法;重于恭敬,不重正法。

诸比丘!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。

诸比丘!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。四者为何?

即:重于正法,不重于忿;重于正法,不重于覆;重于正法,不重利养;重于正法,不重于恭敬。

诸比丘!世间有此等之四种补特伽罗。”

    忿与覆是所重视    重于利养与恭敬

    此等比丘不滋养    是正觉者之说法

    一切皆重于正法    又所推重之诸人

    正自觉者之所说    于教法中为滋养

第44经 忿经第二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。四者为何?

即:重于忿,不重于正法;重于覆,不重于正法;重于利养,不重于正法;重于恭敬,不重正法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不正法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正法。四者为何?

重于正法,不重于忿……重于正法,不重于恭敬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种之正法。”

    忿与覆是所重视    重于利养与恭敬

    比丘于朽种良田    一如之于此正法

    于其中间不滋养    既是如此重正法

    以往曾住今亦住    彼等于法多增长

    犹如药草依于水1

注1 如依底本之anvayam iv宜作anvaya-m-iv。

第45经 赤马经第一1

一时,世尊住舍卫[城]祇陀林中给孤独园。尔时,赤马天子于后夜时分,作绝妙容色,偏照只多林,诣往世尊之处。至已,问讯世尊,立于一面。立于一面之赤马天子,白世尊言:

“大德!不生、不老、不死、不殁、不再生世界之边,大德!前往者或知、或见,或能达耶?”

“友!不生、不老、不死、不殁、不再生世界之边,前往者当知、当见,当可达,我不作如是说。”

“希奇,大德!得未曾有,大德!大德!世尊具此善说:友!不生……不再生世界之边,往者当知、当见,当可达,我不作2如是说。大德!我于过去世,名是赤马仙,是包迦子而有通力,行于虚空。大德!我有如是势速,譬喻:即使有善巧弓术之弓师,学得充分3、熟练、发必中的,如以轻矢轻易通过多罗树荫,犹如我由东海跨至西海。大德!我具如是势速,又具如是跨越,起有如是欲望……我当达往世界之边。大德!我具食、饮、嚼、味之外,大小便利之外,排遣睡气与疲劳之外,有百岁之寿,存活百年之间,百年既往,犹不穷世界之边,终死于半途。希奇,大德!得未曾有,大德!大德!世尊具此善说……友!不生……不再生世界边,前往者当知、当见、当可达,我不作如是说。”

“友!不生……不再生世界之边,前往者当知、当见、当得,我不作如是说。又,友!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,但,友!我只作施设:此一寻量有想、有意之身为世界,为世界之集,为世界之灭,为趣世界之灭道。”

    已往几何世之边    当得兴作穷尽事

    已得世边犹是苦    亦非得免于出离

    是世间解聪慧者    勤修梵行觉悟世

    寂者了知于世边    不希求此世他世

注1 参阅S.II.3.6.杂阿含四九(大正藏、二.三五九a)、别译杂阿含一五(大正藏、二·四七七b)、增三八(大正藏、二.七五六a)。

2 是底本之vadami,在暹本作vadamiti,正确。

3 学得充分底本之sikkhito,在暹本作susikkhito,依释文订正之。

第46经 赤马经第二

尔时,世尊于当夜过之时,告诸比丘:

“诸比丘!今夜,赤马天子于后夜,作绝妙容色,偏照祇陀林,诣往我处。至已,问讯于我,立于一面。诸比丘!立于一面赤马天子,向我言:

‘不生……不再生世界之边,大德!前往者当知、或见、或能达否?’

诸比丘!彼作如是语时,我告赤马天子曰:

‘友!不生……不再生世界之边,已往当知、当见、当达,我不作如是说。’

诸比丘!我作是语时,赤马天子向我言:

‘希奇,大德!未曾有,大德!大德!世尊具此善说者:友!不生……不再生……已往其边,当达,我不作如是说。

大德!于过去世,我……[乃至]……不作如是说。”(参阅四十五之二经文)

诸比丘!彼作如是语时,我告赤马天子曰:

‘友!不生……不再生世界之边,已往当知、当见、当得,我不作如是说。又,友!我不穷究世界之边而说苦之尽。但,友!我只1作施设:此一寻量有想、有意之身为世界,为世界之集,为世界之灭,为趣世界之灭道。

已往几何世之边。……(乃至)……此世他世。’”(参阅四十五之四)

注1 只此 底本imasmim之次后,依据前述同经文及暹本等补入yeva。

第47经 极远经

“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是极远而远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天与地者,此是第一极远而远。诸比丘!大海之此岸与彼岸者,此是第二极远而远。诸比丘!日之升处与没处,此是第三极远而远。诸比丘!善士之法与不善士之法,此是第四极远而远。

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是极远而远。”

    天远地亦远    远名海之岸

    日照出没处    准此更善人

    不苦人法远    人人如实言

    善士伴无变    历时犹如是

    不善人之伴    忽而破灭尽

    如是不善人    违隔善士法

第48经 毗舍佉经1

一时,世尊住舍卫(城)祇陀杯中给孤独园,尔时,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于供养堂中,无滞、无失、无漏,能了解其义,属(无流转),不依止(流转),以圆满语作法话,示诸比丘,引导、勉励、庆幸。尔时,世尊晡时,从宴坐起,赴供养堂。至已,设席请坐。世尊坐已,告诸比丘曰:

“诸比丘!于供养堂中,谁无滞……以圆满语作法话,示诸比丘,引导、勉励、庆幸?”

“大德!半阇罗子具语毗舍佉,于供养堂中,无滞……不依止(流转),以圆满语作法话,示诸比丘,引导、勉励、庆幸。”

尔时,世尊语半阇罗子具寿毗舍佉:“善哉!善哉!毗舍佉!善哉!汝毗舍佉!无滞……不依止(流转),以圆满语作法话,示诸比丘,引导、勉励、庆幸。”

    无说人不知    愚者杂贤人

    教示不死处    有说知斯人

    光大教法辉    树揭仙人幢

    仙幢是善说    仙人幢为法

注1 参阅S.X.21.7.杂阿含三八(大正藏、二.二七七b)、别译杂阿含一(大正藏、二·三七五c)

第49经 颠倒经

“诸比丘!此等之四种,是想颠倒、心颠倒、见颠倒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以非常谓常,是想颠倒、心颠倒、见颠倒。诸比丘!以非苦谓苦,是想颠倒、心颠倒、见颠倒。诸比丘!以非我谓我,是想颠倒……见颠倒。诸比丘!以不净谓净,是想颠倒、心颠倒、见颠倒。

诸比丘!此等之四种,是想颠倒、心颠倒、见颠倒。

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非想颠倒、非心颠倒、非见颠倒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以非常谓非常,非想颠倒……。诸比丘!以苦谓苦,非想颠倒……。

诸比丘!以无我谓无我,非想颠倒……。诸比丘!以不净谓不净,非想颠倒、非心颠倒、非见颠倒。

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是非想颠倒、非心颠倒、非见颠倒。”

    以非常作常想人    以苦作乐想之人

    以非我作我想人    以不净作净想人

    令起邪见是有情    心迷乱想称是邪

    彼等为魔轭所系1    为轭不得安稳人

    有情转生于轮回    于生及死中具有

    作光觉者若出世    彼等所示是此法

    苦之寂灭应达到    有智之人宜听此

    泛起个己之意想    非常当见是非常

    于苦见知当是苦    之于非我见非我

    不净即见是不净    即当具足此正见

    一切之苦不超越

注1 所系底本之yogagutta,在暹本作yogayutta,正确。

第50经 翳经

“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是日月之翳,为此翳所覆之日月,不光、不辉、不照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云是日月之翳,为此翳所覆之日月,不光、不辉、不照。诸比丘!雾是日月之翳……。诸比丘!烟与尘是日月之翳……。诸比丘!罗喉阿修罗王是日月之翳,为此翳所覆之日月,不光、不辉、不照。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是日月所不照。

诸比丘!诚然如是,沙门、婆罗门有四翳,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不光、不辉、不照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有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饮谷酒,饮米酒,由于饮谷酒、米酒之不脱离,诸比丘!此是第一沙门、婆罗门之翳,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不光、不辉、不照。

诸比丘!有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习淫欲法,由于淫欲法之不脱离,诸比丘!此是第二沙门、婆罗门之翳……不照。

诸比丘!有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嗜好金银,由于执取金银之不脱离。诸比丘!此是第三沙门、婆罗门之翳……不照。

诸比丘!有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由邪命而存活,不离于邪命。诸比丘!此是第四沙门婆罗门之翳,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不光、不辉、不照。

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是沙门、婆罗门之翳,为此翳所覆之若干沙门、婆罗门,不光、不辉、不照。”

    一类沙门婆罗门    为贪与嗔1所卷缚

    于人为无明所碍    爱乐于可爱之色

    贪饮果谷所酿酒    男女交会之邪行

    彼等可谓愚痴作    且嗜好于金与银

    一类沙门婆罗门    依于邪命度生活

    此等是翳之日种    乃由觉者之所说

    一类沙门婆罗门    已为此等所覆隐

    不光不照而不净    烟尘蒙蔽有如兽2

    昏闇所覆于渴爱    为使引导所牵连

    增长可畏之自体    更将轮回于再生

注1 贪与嗔云云 底本之ragadosapatikkittha,应作ragadosapatikkhittha。

2 兽 底本之pabha,在暹本作mata,是二十二第一颂之“兽”原本mago。在暹本作mato,在释文有migo,与mago若同义,则不依暹本,采取底本。于今亦不依暹本,又底本之语,若不适当,则舍此,仿先例视作maga。

此之摄句:

定、问、二忿更于赤马二,

极远、毗舍佉、颠倒、翳为十。

初之五十,至此已竟。

第一 福生品1

第51经 福生经第一

缘在舍卫[城]。

“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生福、生善、引乐、给与胜妙物、有乐异熟、能令生天界,能得可爱、可欣、可喜、利益与安乐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若有人,彼之衣服,予比丘受用,住于具足无量心解脱时,于彼生无量福、生善、引乐、给与胜妙物、有乐异熟,能生天界、能得可爱、可欣、可喜、利益与安乐。诸比丘!若有人,彼之饮食,予比丘受用,……得安乐。诸比丘!若有人,彼之床座,予比丘受用,……得安乐。诸比丘!若有人,彼之病缘药、资具,予比丘受用,……具足无量心解脱时,于彼生无量福、生善、引乐、给与胜妙物,有乐异熟、能生天界、能得可爱、可欣、可喜、利益与安乐。

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生善、引乐、给与胜妙物、有乐异熟,能生天界、能得可爱、可欣、可喜、利益与安乐。

复次,诸比丘!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,衡量其福,实非容易,即谓生此福、生善、引乐、给与胜妙物、有乐异熟,能令生天界,能生可爱、可欣、可喜、利益与安乐者2。……其成无数无量大福聚数。

诸比丘!譬喻大海中水,计量非易。是即,此水或是阿罗迦;或此水之百阿逻迦3;或此水之千阿罗迦;或此水之百千阿罗迦,只成无数无量水聚数。诸比丘!诚然如是,圣弟子成就此等之四种福生,计量其福,实非容易。是谓生此福、生乐、引乐、给与胜妙物、有乐异熟,能生天、能生可爱、可欣、可喜、利益与安乐,……其成无数无量4大福聚5数。”

    鱼群6常集栖    河大水无边

    宝聚7处怖畏    如大量注海

    食衣与床座    施智者福流

    注向海河川    其流亦如注

注1 第一 底本虽作第六,依后章段表数,可作如今所示,暹本依然。

2 者 底本samvattati,依下文例及暹本,当作samvattatlti.

3 阿罗迦容量名称。

4 大福聚 底本之punnakkhandho,依而同文及暹不读作mahap.

5 名 底本之gacchati,依前后之类文及暹本读作gacchatiti.

6 鱼群 底本之naragana不成意义,在暹本作macchagapa,正确。

7 宝聚 底本之ratanagananam不成其调,在成其调,在暹本作ratanagapanam,正确。

第52经 福生经第二1

“诸比丘!此等之四者,生福、生善,……得安乐。四者为何?

诸比丘!世间圣弟子,成就佛证净。谓:此世尊,是:应供、正自觉、明行具足、善逝、世间解、无上士、调御丈夫、天人师、觉者、世尊。诸比丘!此是第一生福、生善……令得安乐。

复次,诸比丘!圣弟子成就法证净。谓:法为世尊所善说,现见、应时、来观、引导、内证智者。诸比丘!此是第二生福、生乐,……令得安乐。

复次,诸比丘!圣弟子成就僧证净。谓:世尊之弟子僧,是妙行者,世尊之弟子僧,是质直行者,世尊之弟子僧,是如理行者,世尊之弟子僧,是和敬行者,是即四双士、八大士人。世尊之如此弟子僧,是应请、极应请、应供施、应合掌,世间之无上福田。诸比丘!此是第三生福、生善,……令得安乐。

复次,诸比丘!圣弟子成就圣所爱戒,无缺、不穿2、无斑、无纹、有益,是智者所称赞、是无执取。诸比丘!此是第四生福、生善、引乐、给与殊胜物、有乐异熟,能生天界、能生可爱、可欣、可喜、利益与安乐。

诸比丘!此等四者,生福,生乐,……得安乐。”

    3 如来不动信    确立其斯人

    称赞圣所爱    持善良戒身

    于僧伽有信    所见之直人

    彼活命不空    人言非贪者

    如是信戒净    奋勉于法见

    念智者佛教

注1 参阅集异门、七(大正藏、二六.三九三b)

2 不穿 底本之achiddehi,系acchiddehi之误。

3 参阅S.XI.2.4;S.LV.26.23。

第53经 共住经第一

一时,世尊行于摩偷罗与毗兰若1间之大道,又有众多居士及主妇行于毗兰若与摩偷罗间之大道。尔时世尊由道外离,于一树2下设席而坐。居士及主妇见世尊在树下坐,见已,前诸世尊之处。至已,问讯世尊,坐于一面。世尊即告坐于一面之居士及主妇言:

“居士!此等是四住。四者为何?

尸男与尸女俱住,尸男与天女俱住,天与尸女俱住,天与天女俱住。

居士!又,云何尸男而与尸女俱住耶?

居士!世间有主人,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欲行、语虚诳,耽于谷酒、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处;无戒,恶性,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,骂詈、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彼妻亦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欲行、语虚诳,耽于谷酒、果酒之有酒分之放逸处;无戒、恶性,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,骂詈、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居士!如是为尸男与尸女俱住。

又,居士!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?

居士!世间有主人,杀生……乃至……骂詈沙门、婆罗门。但彼妻则远离杀生、离不与取、离邪欲行、离虚诳语,离于谷酒、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;具戒、善性,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,不骂詈,不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居士!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住。

居士!云何天与尸女俱住耶?

居士!世间有主人,离杀生、离不与取、离邪欲行、离虚诳语,离谷酒、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;具戒、善性,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,不骂詈,不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但彼妻杀生、……乃至……耽于谷酒、果酒有酒分之放逸处;无戒、恶性,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,骂詈、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居士!如是为天与尸女俱住。

居士!又,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?

居士!世间有主人,离杀生、……乃至……不骂詈,不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彼妻亦离杀生……乃至……不骂詈沙门、婆罗门。居士!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。

居士!此等是四住。”

    两人无戒而悭吝    有夫妻行为威吓

    彼等实如死尸具    共俱造作于住居

    主人无戒于悭吝    以威吓言相叱责

    妻则具戒不悭吝    善察乞言之意义

    在彼天女为尸具    与夫共同居住是

    主人具戒不坚吝    善察乞言之意义

    其妻无戒而悭吝    以威吓言相叱责

    斯尸实则是彼夫    是与天俱共相住

    两人有信慎将事    乞察斯言之深义

    如法生活夫与妻    彼此相互共爱语

    彼等之福利丰裕    安稳与乐3自生来

    两人若同共具戒    怨敌之意与不安

    世间二人之禁戒    履修平等之教法

    于天之国犹庆幸    之所求欲亦欢喜

注1 毗兰若在底本虽有Veranjim,兹在暹本之Veranjam。

2 一树 底本之annatarasmim,系annatarasmim之误。

3 安稳乐 底本之vasattham,依暹本及其他,又释文观察,取phasukam。

第54经 共住经第二

“诸比丘!此等是四住。四者为何?

尸男与尸女俱住,尸男与天女俱住,天与尸女俱住,天与天女俱住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尸男与尸女居住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主人,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欲行、语虚诳、语离间、语粗恶、语杂秽、贫、嗔、邪见、无戒、恶性,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,骂詈、威吓沙门、婆罗门,威吓;彼妻亦杀生、不与取、邪欲行、虚诳语、离间语、粗恶语、杂秽语、贪、嗔、邪见、无戒、恶性、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,骂詈、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诸比丘!如是为尸男与尸女俱住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尸男与天女俱住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主人,杀生、不与取、骂詈、威吓……;但彼妻则离杀生、离不与取、离邪欲行、离虚诳语、离离间语、离粗恶语、离杂秽语、不贪、不嗔、持正见、具戒、善性,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,不骂詈,不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诸比丘!如是为尸男与天女俱住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天与尸女俱住?

诸比丘!世间有主人,离杀生……具戒、善性,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,不骂詈1,不威吓沙门、婆罗门;但彼妻则杀生,……持邪见、无戒、恶性,以悭吝垢所缠之心住家,骂詈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诸比丘!如是天与尸女俱住。

诸比丘!又,云何天与天女俱住耶?

诸比丘!世间有主人,离杀生,……具戒、善性,以无悭吝垢心住家,不骂詈,不威吓沙门、婆罗门;彼妻亦离杀生、……持正见、具戒、善性,以无悭吝垢之心住家,不骂詈,不威吓沙门、婆罗门。诸比丘!如是为天与天女俱住。

诸比丘!此等是四住。”

    两人无戒又悭吝

    ……(乃至)成欢喜。(参阅五十三之七)

注1 不骂詈 底本之anokkosaka-,系anakkosaka-之误。

第55经 共命经第一

一时,世尊住婆只尸收摩罗山[恐怖]林中鹿苑。时,世尊于日前时分,著内衣、持钵、披衣,去往那拘罗父居士家。至已,坐于所设座。时,那拘罗父居士与那拘罗母主妇,至世尊之处。至已,问讯世尊坐于一面。坐于一面之那拘罗父居士,白世尊言:

“大德!那拘罗母主妇是我自幼相处,年轻时即已迎娶,我从来不知,倘有能胜悦意于那拘罗母主妇者。况且,更能以身1[胜过]者。大德!我等已于现法得互遇;又,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2。”

那拘罗母主妇,亦复白世尊言:

“大德!我当那拘罗父居士青年时,年轻时即已嫁许,我不知尚有能胜悦意于那拘罗父居士者。况且,复能以身[胜悦意]者。大德!我等已于现法得互遇;又,想于当来亦能更复互遇。”

“居士!若两家主,皆已于现法得互遇;又,希望于当来亦能更得互遇。须两人共具3同信、同戒、同舍、同慧;两人已于现法得互遇;又,亦于当来能更复互遇。

    两人具信且慎行

    ……[乃至]成欢喜。

注1 身(kyena)以次之下,应有段落,次节亦同此。

2 ti?宜作ti,次节亦同。

3 两人共具 底本之ubho ca,如暹本及其他应采ubho va

第56经 共命经第二

“诸比丘!若两家主皆已于现法得互遇;又,希望于当来而能更复互遇,两人须共具同信、同戒、同舍、同慧。两人已于现法能互遇;又,于当来能更复互遇。

    两人有信具慎行。”

    ……(乃至)成欢喜。(参阅五十三之七)

第57经 尸婆瓦沙经

一时,世尊住名沙迦涅拉之拘利人城镇。时,世尊于日前时分,著内衣、持钵、披衣,赴往拘利女1尸婆瓦沙家。至已,坐于所设座。时,拘利女2尸婆瓦沙亲自以手供献世尊悦意之嚼食、啖食,令得满足。用食既,时拘利女尸婆瓦沙[见]世尊食讫3手已离钵[持一低座,坐于世尊之一面。世尊告于坐一面之拘利女4尸婆瓦沙说:

“尸婆瓦沙!布施食物之圣弟子女,以四处授与受者。四者为何?

授与寿,授与色,授与乐,授与力。复有:授与寿已,得天或人寿;授与色已,得天或人色;授与乐已,……与力已,得天或人力。尸婆瓦沙!布施食物圣弟子女,授与受者此等之四处。”

    具净胜美味    巧调理食物

    行具足质直    与大士施物

    施福福积重    大果世间解

    赞斯布施物    根绝悭吝垢

    斯行喜于世    不讥行天界

注1 拘利女 底本之koliyadhitaya,在暹本作koiiyadhitaya,正确。

2 拘利女 底本之koliyadhita,在暹本作koliyadhlta,正确。

3 食讫 底本之bhuttavim,在暹本作bhuttavim,正确。

4 拘利女 底本之koliyadhataram,系koliyadhitaram之误。

第58经 给孤独经

一时,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。至已,问讯世尊,坐于一面。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言:

“长者!施食物之圣弟子,以四处授与受者。四者为何?

授与寿,授与色,授与乐,授与力。复有:授与寿已,得天或人寿;授与色已,得天或人色;授与乐已,……授与力已,得天或人力。长者!布施食物圣弟子,四处授与此等受者。”

    谨慎身语于他施    随时恭敬于生活

    布施食物者其人    以寿及色与安乐

    力之四处是施与1    授及彼寿并与力

    施与安乐与色者    从属众多寿亦长

    不论当来生何处

注1 施与 底本之anupavecchati不成其调,在暹本作anuppavecchati,正确。

第59经 食物经

“诸比丘!授与食物之施者,以四处授与受者。四者为何?

授与寿,授与色,授与乐,授与力1。复有:授与寿已,得天或人寿;授与色已,……授与乐已,……授与力已,得天或人力。

诸比丘!授与食物之施者,于四处授与此等受者。”

    身语谨慎于他施

    ……[乃至]……任何处。(参阅五十八之三)

注1 底本之sukham deti,一句是多余,在此除去。

第60经 顺随在家经

一时,给孤独长者诣往世尊之处。至已,问讯世尊坐于一面。世尊告诉坐于一面之给孤独长者曰:

“长者!成就四法之圣弟子得称誉,能生天界,行在家随顺行。四者为何?

长者!世间有圣弟子,发心向比丘僧伽(兴念施与)衣服,发心而比丘僧伽(兴念施与)饮食:……乃至……床座……乃至……(兴念施与)除病药、资具。

长者!成就此等四法之圣弟子,得称誉,能生天界,行在家1随顺行。”

    智者适宜于在家    行如法行具戒者

    于正行者衣与食    奉献床座与除病

    彼等之福夜与昼    恒常增长诸善业

    造福终致到天界

注1 在家 底本之gihi sam,在暹本作gihisam,正确。以下仿之。

此之摄句:

二福生与二共住乃至1二共命

是尸婆瓦沙与善施食物顺随在家。

注1 底本dve va,采用暹本之dve ca。